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干旱气象

  • 主管单位:   中国气象局
  •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
  • 分类:   气象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639
  • 国内刊号:  62-1175/P
  • 期刊定价:    ¥412
  • 起订时间:   2024年06月
  • 创刊:   1958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干旱气象
  • 发行:   甘肃
  • 语言:   中文
  • 主编:   张书余
  • 库存:   200
  • 邮编:   73002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
        • 出版地方:甘肃
        • 快捷分类:环境
        • 国际刊号:1006-7639
        • 国内刊号:62-1175/P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干旱气象简介

      • 《干旱气象》(CN:62-1175/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干旱气象》主要刊登有关干旱气象及相关领域学科有一定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简评,国内外干旱气象发展动态综合评述,学术争鸣以及相关学术活动报道等。

      杂志文章特色

      • 1.来稿要求重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文并茂。论文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短论和科研报告不超过5000汉字为宜,全文必须包括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约300个汉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促进国际交流,请附论文的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可为800~1000个英文单词)、图表要求中外文对照以及英文关键词。如属各类基金或重大课题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的性别、出身年月、籍贯、学位及职称和主要研究领域,请在首页脚注中标明。来稿时也请注明联系人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电子邮箱。

        2.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各称及编号。

        3.文内附图一般不超过6幅。附图宜用绘图纸清绘,要求线条均匀,墨色要黑,图中文字、符号与正文一致,图面清晰美观。计算机绘图者须用激光打印机输出。插图中的中国国界必须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一致,切勿漏绘台湾和南海诸岛等。应标明图的纵、横坐标轴的名称(或符号)与单位,应在文稿相应处留出附图的位置,并给出图号、图题和图注。

        4.附表请使用三线表,列于正文的适当位置。表的结构要简明,表内各栏目中的参量符号后注明相应的单位。

        5.文稿中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数学公式、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用铅笔标注其文种(希腊、英、俄等)。

        6.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作者在3名以内者应全列。超过3名者只列前3名,其后加等(etal)。

        7.科技术语及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计量单位名称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并以国际符号标识。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干旱气象栏目设置

      论文,业务技术应用,简讯,综述,业务与技术应用,业务技术与应用,技术报告,每季干旱评述,旱区暴雨研究,2022年长江流域重大干旱研究,干旱评述,干旱与粮食安全,技术发展与应用,译文,学术争鸣,论坛,调查研究,重大成果介绍,短论,观点,争鸣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利用2003—2013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结合CAM-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11 a来,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流层臭氧总量每年增加约0.98 DU,且地表排放对该地区对流层臭氧增加的贡献相比动力过程更大。其中,由平流层向下输送造成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每年增加约为0.13×10-3~0.17×10-3 Tg,对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增加贡献约20%;由水平输送造成的臭氧增加每年约为0.06×10-3 Tg,对臭氧总量增加贡献约10%;而由地表排放造成的对流层臭氧增加约占该地区对流层臭氧总增加量的60%。

      作者:李洋,张健恺,田文寿,谢飞,索春男

      摘要:利用2009年6月23日夏延飞机搭载的云粒子测量系统(PMS)对四川盆地上空云和气溶胶的2次观测试验资料和MODIS光学厚度产品及云和辐射资料(CERES SYN1deg-3Hour Ed3A),结合HYSPLIT模式模拟的气团后向轨迹和前向轨迹,分析四川盆地云下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谱分布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大气气溶胶数浓度量级为10 8~10 9 m-3,与河北省、北京及周边城市飞机观测的气溶胶数浓度量级相同,污染较重。远距离输送对四川盆地气溶胶贡献小,说明气溶胶主要受盆地区域内污染物影响,同时气溶胶生成后主要在盆地区域内聚集,使得区域内空气污染居高不下。初夏阴天天气条件下,四川盆地的大气气溶胶主要分布在2 800 m以下,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越靠近地面越大,且云下气溶胶粒子较多是积聚模态,粒子Angstr m波长指数介于1.2~1.4之间,城市-工业气溶胶的特征明显。

      作者:王维佳,郭学良,李宏宇,董晓波

      摘要:通过对比AI指数、PDSI指数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发现,3种指数能够较为一致地反映全球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及不同气候区干湿变化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周期信号,并重点分析干湿指数的年代际演变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近67 a来,全球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干旱化最为显著,其次为极端干旱区、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而干旱区表现为变湿趋势;全球干湿变化存在准20 a的显著周期信号,但不同气候区的主要变化周期存在差异,其中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的主周期为准20 a,而极端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为准30 a;潜在蒸散量的显著增加趋势是导致全球干旱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干湿变化的准20 a周期主要由降水振荡所控制。

      作者:程善俊,梁苏洁

      摘要:利用1901—2015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的月平均气温、降水、潜在蒸散量以及西班牙比利牛斯生态研究所(IPE-CSIC)创建的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12,对中亚地区近115 a气候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探究中亚地区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全区呈显著增温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5℃·(10 a)-1;年降水量表现为中南部多,东、西部少,除北部哈萨克斯坦平原地区外其他区域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全区年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年降水量,且与地形及下垫面联系密切,表现为东西部沙漠地区大,中部山区相对较小的特征;考虑水热平衡的干湿指数SPEI 12在哈萨克平原为弱的减小(略变干)趋势,其他区域呈增大(变湿)趋势。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SPEI 12进行分解得到6个子区域,各分区气温突变时间东边早于西边,降水量西边显著增多早于东边,且SPEI 12突变时间西边早于东边。利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对SPEI 12和降水量不同时间尺度及其变化周期进行分析,得到SPEI 12存在准14 a的显著振荡周期,降水量存在准3 a、14 a的显著振荡周期。

      作者: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李栋梁

      摘要:利用1901—2010年帕默尔指数(PDSI)和1981—2010年CMAP降水、NCAR 700 hPa位势高度等格点资料,分析亚非干旱、半干旱带中北非、中东、中亚西部、中亚东部至中国西北地区西部及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等7个区域PDSI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非至中东地区大部,前20 a(1901—1920年)PDSI为-1~2,干旱较轻或相对不旱;1920年代以后PDSI为-4~-2,干旱较重。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中亚东部至中国西北地区西部1980年代以后PDSI>0,这与该区同时期700 hPa位势高度下降及夏季降水量增加有关。PDSI≤-2的干旱期,有从北非地区到中国东北地区逐区向东扩展的趋势,后延推移间隔约为24~31 a,这对干旱气候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程航,孙国武,冯呈呈,侯彦泽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